位于浙江省西北部,距臨安城31公里,古稱浮玉山。舊時東西天目山峰頂各有一池,左右相望;形如無眼,故名天目。天目山林木繁茂,其中西天目為全國重點自然保護區(qū),素有"天目千重秀,林木十里深"之說。天目山的大樹華蓋與黃山的奇峰怪石、廬山的匡廬飛瀑一樣享有盛譽。 驅車進入天目山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麓的禪源寺,它位于昭明、旭日、翠微、陽和群峰之下,故有"千峰涵一剎,六水會雙清"之說,它是登西天目之門戶。禪源寺初建于清康熙四年(1665年),是天目山最大的寺廟,抗日戰(zhàn)爭后期,遭日寇飛機轟炸,破壞嚴重,至今尚未恢復舊觀。禪源寺東側有六星石、蟠龍橋、雨華亭、天然居等景點。禪源寺向西北行里許,即至太子庵,亦稱昭明庵。梁昭明太子蕭統(tǒng)曾留居天目山,在此的《金剛經》為32節(jié),傳說由于過度勞累,雙目失明,后取石池水洗之,明。至今尚存洗眼井。自禪源寺后過仰止橋登山經五里亭、七里亭、歷覽鐘樓石、眠牛石諸勝,向西即抵獅子巖。獅子巖以"崖石雄踞,狀如狻猊 "而得名。巖勢突兀,如獅昂首,中有凹處,仿佛獅口,亦稱獅子口。據(jù)傳獅子口是元代高峰禪師參禪和坐化之處。獅子口下,有千丈巖,前臨深崖,俯視深谷,驚心動魄。從獅子巖向東北,七星塔旁即為大樹王,其樹齡估計在1500年以上,宋代即稱它為"千秋樹"。傳說清乾隆帝游此,曾用腰帶圍過,封為"大樹王"。從此,傳說這棵大樹的皮可治百病,游人、香客競相剝取,至使枯死,大樹王雖已死50余年仍傲立不倒。從大樹王向東繼續(xù)攀登,不遠就是開山老殿,即獅子正宗禪寺,由高峰、中峰師徒相繼開創(chuàng),建于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,寺前樹木,經歷600 余年,蓊郁蔭森,蔚為壯觀。從開山老殿向東而下有翠壁青峰,如刀削斧劈,峰頂石尖,名"倒掛蓮花",亦稱西來峰。沿峭壁先下然后再上,峰頂建有一涼亭,亭前奇峰峭壁,幽谷密林,臨崖處圍有鐵欄,人置身其間,仿佛入畫,實力西天目的風景最佳處。從此處再東行200余米就是四面峰,亦稱玉柱峰。從玉龍崗向前,兩邊深谷,一道山梁,蜿蜒登峰,崖壁有一古松傲然挺拔,至此山風卷揚,深谷幽壑,使人有凌空出世之感。 從開山老殿繼續(xù)登山,經羅盤松、李白吟詩石、蓮花朝陽等景,便抵達仙人頂,這里便是西夭目主峰,海拔1506米。傳說是仙人出沒的地方,故名。仙人頂上有天柱峰,實力一兀立巨石,直插云霄,高約10米,石上鐫有"天下奇觀"四個大字。可惜巨石已被攔腰炸斷,僅剩"可觀"兩字。附近還有浮玉石、寶劍石、仙人鋸板等景觀。山頂原有的古浮玉池、古天池惜已基本干涸。現(xiàn)頂上設有高山氣象站。天目山另一主峰東天目位于臨安縣城西北23.5公里處,也有飛泉、奇石、云峰、大樹、茶葉、筍干等六絕。主峰大仙峰海拔1479米。山腰原有昭明禪院,傳為昭明太子修禪處,明萬歷初重建,1958年失火焚毀。山上還有分經臺,洗眼池等古跡。東天目景色不如西天目,唯東西雙瀑較有特色。自山麓登山,山勢迂回,嶺東側峽谷空曠,東瀑自數(shù)十米高的峭壁上飛流直瀉,繼續(xù)登山約300 米,轉過山彎,又一道瀑布級級下瀉,連成一掛水晶簾幕,此為西瀑。西瀑落差約55米,瀑布旁巖上鑿有"懸崖飛濺"。瀑布前溪上有石橋橫跨,名"垂虹",為觀瀑最佳處。 天目山除了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之外,還擁有著眾多與歷史相關的紅色景點。1939年,周恩來在天目山一個中學的開學典禮上,作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講。50年后,臨安縣人民政府為紀念周恩來天目山之行,在其演講的原址(即祥源寺“百子堂”舊址)上立“周恩來演講舊址”紀念碑。碑名為著名美術大師劉開渠題,背面碑記為方志恩書。紀念亭造型精巧,獨具一格,將廊閣建筑技藝融為一體。 “浙西一中”的全稱是浙江省立第一臨時中學,創(chuàng)辦于烽火漫天的抗戰(zhàn)爭時期,具體地址在西天目山禪源寺。浙西一中在整個抗戰(zhàn)時期都堅持在浙江抗日前線。淪陷區(qū)搶救了大批失學青年,培育了數(shù)以千計的有用之才,他們在抗日戰(zhàn)爭、解放戰(zhàn)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作出了不少貢獻。由于這些學生是在艱苦卓越的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學習成長起來的,也培養(yǎng)了“抗日愛國、勤奮好學、艱苦樸素團結互助”的優(yōu)良學風。2005年3月,原浙西一中校友會和浙江天目山自然保護區(qū)管理局建立了浙西一中紀念碑。紀念碑在禪寺“羅漢堂”舊址。 天目山已被命名為“臨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、“臨安市紅色之旅景點”。 |
發(fā)布日期:2009-9-11 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