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桂林市概況]
地理位置
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。地處湘桂走廊南端,東經109°36′至111°29′、北緯24°15′至26°23′,平均海拔150米,北、東北面與湖南省交界,西、西南面與柳州地區相連,南、東南面與梧州市、賀州市相連,毗鄰廣東省。總面積2.78萬平方公里,其中城區面積565平方公里。市轄秀峰、象山、七星、疊彩、雁山、華僑旅游經濟區六城區和靈川、興安、全州、臨桂、陽朔、平樂、荔浦、龍勝、永福、恭城、資源、灌陽十二縣,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。
歷史沿革
桂林歷史悠久。市區寶積山和甑皮巖洞穴發現多種距今約一萬年前的人類遺物。公元前214年,秦始皇開鑿靈渠溝通湘漓水系,置桂林、象郡、南海三郡,這是“桂林”名稱的最早起源,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。兩千多年來,桂林先后成為郡、州、府、縣治的所在地。1940年始設桂林市,曾長期為廣西省府。解放后,桂林為省轄市。1998年9月8日,經國務院批準,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并,組建成新的桂林市。
人口和民族
桂林市現有總人口476萬人,市區人口62萬人。是一個多民族地區,居有壯、瑤、回、苗、侗等幾十個民族,共有少數民族68萬人。漢族人口最多,占人口總數85.22%。
自然條件:
地形條件: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,平均海拔150米,屬典型的“喀斯特”巖溶地貌,遍布全市的石灰巖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,形成了千峰環立、一水抱城、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,被世人美譽為“桂林山水甲天下”。
氣候條件:桂林市地處低緯,屬亞熱帶季風氣候。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光照充足,四季分眀,氣候條件十分優越。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,平均溫度19.3℃。最冷的月份為一月,平均溫度4℃~8℃。可謂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。
土壤條件:桂林土壤屬紅壤土帶,以紅壤為主。土層深厚,耕作性好,宜發展水稻、蔬菜、旱地作物和林業。
動植物資源:桂林市有1593種動物種類,隸屬60目295科。陸棲脊椎動物有云豹、黃腹角稚、穿山甲、果子貍等400多種; 水生物有娃娃魚、鰻鱺等144種。有包括銀杉、銀杏在內的高等植物1000多種。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。
礦產水利:桂林礦產資源豐富,主要有赤鐵礦、黃鐵礦、褐鐵礦、鉛、鋅、錫、鎢、鋁、鈮、錳、滑石、重晶石、螢石、花崗巖、石灰石、大理石等40多種。其中17種位于全國前列。桂林境內河流密布,有漓江、湘江、洛青江、潯江、資江5條江,另有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條,平均總水量403.81億立方米,河流落差大,水利資源豐富。建有亞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頭電站——全州天湖水電站等一批水電站。
土特產品:沙田柚、夏橙、羅漢果、白果、月柿、荔浦芋、三花酒、辣淑醬、豆腐乳、桂林米粉、馬蹄、荷花魚、腐竹等產品馳名神州。
城市建設
城市特色:桂林山青水秀文物古跡眾多。巖溶地貌發育典型,轄區內洞穴、石峰數以千計。漓江依山流轉蜿蜒,是桂林山水的精華。歷代都在桂林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,如興安靈渠、恭城文廟、靖江王陵、桂海碑林、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等。市區有文物古跡552處,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21處。這些文物古跡都有很高的文學、歷史、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。 市政建設:城市基礎設施逐步配套,功能日益完善。有二級生化污水處理廠4座,處污能力居全國領先地位。自來水廠3座,年供水量達8854萬立方米。液化石油氣儲氣能力6000噸,用戶54666戶。公共汽車285輛,運營線路23條。市區道路400公里。人均綠地面積6.13平方米,綠化覆蓋率35.75%,垃圾無害化處理率79.51%。
規劃管理:注重山水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,以“重兩頂桂冠,促經濟發展,保生態環境,跨世紀決策”為指導原則,以“保護山水名城,建設園林城,發展生態城”為發展目標,規劃布局合理,形式新穎,形成了富有桂林特色的城市發展基本空間布局模式。
城市榮譽: 桂林市1991年以來先后榮獲“中國優秀旅游城市”、“全國衛生城市”、“全國綠化先進城市”、“全國雙擁模范城”、“全國青年文明號模范城市”、“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城市”“廣西壯族自治區園林城市”等稱號。1999年榮獲“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”稱號。
1985年在全國十大風景名勝評比活動中,“桂林山水”僅次于“長城”名列第二。1991年以來,桂林市還榮幸地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七個旅游重點建設城市之一。在全國40個旅游圣地評選中以總分第二被評為“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旅游圣地”。1997年被列為中國旅游年全國四大城市之一。1998年桂林漓江景區被評為“十佳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”。1998、1999年,桂林連續兩年在全國46座重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一,被國內外游客和有關環保專家稱贊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典范。
基礎設施
公路:四通八達的公路直通廣西各地和臨近省份,國道322、323線穿境而過,其中市境內322線已改造成高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