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中國與世界各國定都的差別
金主亮貞元元年(1153),由上都遷燕京,北京始成為國都。但那時是宋、金、夏三國鼎立,宋都臨安,北京不是唯一的國都。
自此上溯至燕立國,戰亂頻繁。七國對峙,各有國都。秦滅六國,始有統一的京都。自秦以后,分合無常。多則一二百年,少則一二十年,又出現政治大動亂局面:由合而分,群雄割據,軍閥混戰,各國對峙,又各有國都。分久必合,新出場的英雄好漢,打天下,統一江山,又從他們集團的利害考慮,往往另建新都,所以都城的變遷很頻繁。元以后約七百多年,北京長時間成為京都,但也出現南京和北京的易位。
這是中國國都變遷史的特點,要研究北京建都史,一定要結合這一特點,進行考察。
外國建都后很少遷移,如泰國的曼谷、埃及的開羅、墨西哥的墨西哥城、阿根延的布宜諾斯艾利斯、美國的華盛頓、加拿大的渥太華。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國都沒有變遷,如英國的倫敦、瑞士的伯爾尼、瑞典的斯德哥爾摩、西班牙的馬德里等,有些國家在二戰期間為法西斯德國所兼并或占領,復國后仍以原國都為都,如奧地利的維也納、比利時的布魯塞爾、荷蘭的阿姆斯特丹、丹麥的哥本哈根等,巴黎于二戰期間為法西斯德國占領,以貝當為首的法國賣國分子在法國中南部維希組織傀儡政府,盟軍登陸后,法國解放,仍以巴黎為首都。二戰末期,羅馬尼亞人民起義,成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,仍以布加勒斯特為首都。
有的國家國都變遷的也不過一次,如日本的都城原在西部的“京都”,明治維新后遷往江戶,改稱“東京都”。莫斯科原是莫斯科公國的都城,后來成為統一的俄羅斯的京都。十六世紀彼得大帝遷都彼得格勒, 10月革命后,都城又遷回莫斯科。柏林原是德國的首都,二戰結束后,德國分裂為二,東德的都城仍在柏林,西德的都城則在波恩,德國統一后,暫時,仍以波恩為國都,已決定遷回柏林。
中國情況很特殊,建國很早,建都也很早,而都城的變遷卻很頻繁。
二、燕國的建立及其發展
殷紂王父帝乙遷都朝歌,今豫北淇縣地區。武王伐紂滅殷,不以朝歌為國都,回關中,另建鎬京,稱宗周,在長安西南。周公東征后,又建洛邑(今洛陽),稱成周。到了公元前771年,周幽王為吠戎等所殺,子平王東遷,以洛邑為都城,史稱東周,直到戰國末為秦所滅。
洛邑雖是東周王朝的都城,由于周王窒衰落,沒有形成為政治中心,因其地居天下之中,商業發達,經濟較繁榮,為天下一都會。
各諸侯國及戰國時各王國也有其國都,如晉都曲沃(又遷絳)、齊都臨淄、楚都鄂、趙都邯鄲、秦都咸陽等。
今北京地區當時屬于燕國。周武王滅殷后,封召公爽長子于北燕,稱燕國。據《史記·索隱》載,唐時幽州薊縣,屬邊區,與山戎雜居,社會發展緩慢。西周時,最初八代無世系可考。從周厲王至春秋初,只列世系。春秋時期記載亦極簡略,不參與中原諸侯的盟會。戰國時期,特別自燕昭王(前311至279)進行改革,招賢納士,經濟、政治、文化都有很大發展,曾參加“合縱”以攻秦,又大敗齊國,攻占70余城。20年前,房山琉璃河出土周代墓葬,其中駟馬車葬不少,這標志畜牧業、煉鐵業等有較大發展,與中原地區相同,荊柯將去刺秦王,別時歌曰: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土一去兮不復還。”格律和情調同項羽《亥下歌》、漢高祖《大風歌》相同,與中原先進文化并駕齊驅。
燕名將秦開曾襲擊東胡,迫其后卻干余里,筑長城,從今懷來至遼東,置上谷(唐時稱北燕州,今懷來一帶)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各郡,防御東胡和匈奴,形勢地位很重要。
司馬遷評曰:“燕迫蠻貉(指東胡、匈奴),內措齊晉,崎嶇強國之間,最為弱小,凡滅者數矣。”然能維持八九百年,“在姬姓獨后亡”,至前222年,為秦所滅,燕人衛滿等則流亡遼東,經略開發。
出現了秦開、燕昭王、荊柯、衛滿等英雄人物,當時已傳揚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土,表現了燕人的氣質。
三、秦漢至隋唐時期東北部的政治軍事重鎮
秦始皇滅6國,一統天下,舍東周王朝的洛邑,而以咸陽為京都,因秦在關中已有幾百年的根基。
前202年10月(秦漢以農歷10月為歲首),項羽敗亡后,劉邦在諸侯將相擁戴下,即皇帝位,初以洛陽為都城。5月,他采納張良、劉敬等建議,入都關中長安,由丞相肖何營建宮殿,因為秦始皇在咸陽及其周圍曾建離宮三百,又另建阿房宜,被項羽一把火燒了三個月,所以要另建。不都洛陽,而都長安,一因關中形勢險要,一則劉邦在楚漢戰爭中,得到關中吏民在人力、物力、財力方面的大力支持,有其政治基礎。
&